English

记者心底的平民之声

1998-04-22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汪逸芳 我有话说

我认识叶辉,是因为他要替他的父亲还情。当父亲被划作右派,挑着一担箩筐走回台州老家时,坐在一前一后两只箩筐里的是4岁的叶辉和2岁的小弟弟,小孩眼里是满山的红杜鹃与滋滋拔节的春笋,那个当大学教师的父亲,却是刚刚战胜了死亡的念头回乡去作一个脚踏实地的农民。而把父亲从绝望之中救下来的是父亲的朋友。朋友是一位诗人,一生的爱好除了写诗还是写诗。叶辉说:如果没有他,我们就不可能有一个活着的父亲。叶辉的本意是要为这位诗人出一本诗集,却又不希望让当事人知道。我就是这样认识了寡言而认真的大个子叶辉。

之后,我读报的时候就开始注意“叶辉”这个名字,自言木讷却阴差阳错地当上了“无冕之王”的叶辉,笔端总是流泻出一颗记者的良心,他敢碰社会的热点、疑点与难点,比如由他执笔的《飞车皇后吴福妹愤然辞职》、《新楼落成主管基建副院长辞职》、和《他能不能上优秀科技人员光荣榜》……有一些是因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敏感而把笔伸进了那个领域,有些是由一个记者的良心而有意识地介入了,他自然也常因新闻报道而被卷入是非的漩涡,有的麻烦事一拖就是三、四年,如叶辉自己说的为此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,把宝贵的精力空耗在应付各种纠纷,这时我才体会到写批评报道之苦,真正尝到孤身一人打笔墨官司的艰难”。然而我觉得叶辉的可贵也在这里,无论别人如何诋毁,如何不负责任地出尔反尔,或者将一个无辜的新闻工作者置于怎样的尴尬境地,他始终浩然一身正气,为知识分子叫屈,为蒙冤者呼号直至问题解决。这些锋芒毕露的报道常常刊于《光明日报》头版头条,在新闻界、教育界、文化界以至更大的范围引起轰动。

叶辉与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,似乎更像一个旁听者,与他单独在一起,若不是他的采访对象,那你就别打算扮演那种只竖耳朵倾听的角色。但如果场中谁遇到难堪,来解围的一定是叶辉,假如有困难去找他,有难题要化解,叶辉一定是最认真最靠得住的人,不管你是叶辉的朋友、熟人还是陌路人,他总想替人“扫平天下不平事”,尽管他手里只有一支笔,这支笔却是号,是剑,有如贾岛的诗所写:“十年磨一剑,锋刃未曾试,今日把示君,谁有不平事?”但叶辉也难免常会因力所不能及而抱憾和“内疚”,进而只能在温慰那些“创痕累累的心”之后,发出“除此我还能做什么”的悲鸣。

叶辉将一册新闻作品集《走向光明》送给我时,淡淡地说:其实没多大意思,不出也罢。然而当我读完这本书,却觉得仿佛读完了一部八九十年代的改革历史,作者洋溢的热情和满腔的激情使新闻作品具有战斗力与感染力,更可贵的是作者还保持着一颗良知未泯的正义之心,这是一个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。

作为读者,希望有更多这样的记者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